如何改革完善我国政府预算编制制度

2024-05-18

1. 如何改革完善我国政府预算编制制度

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型之中,这个进程也不断推进我国的政府改革。进行政府改革,预算改革首当其冲。中共十六大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政府改革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必须建设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高效、廉洁的政府,这也为预算管理指明了改革的目标。 预算编制是整个政府预算体制最基本的环节,是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它不仅是对预算编制方法的变革,而且对财政管理体制的完善、政府活动范围的合理界定、监督和约束都具有重要作用。构建一个科学合理、规范透明、严谨严密、公平公正的预算编制制度,对推动整个政府预算的改革至关重要。预算编制是否合理,将极大地影响到财政工具的调节作用,影响财政职能的发挥。我国目前的现状是,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与预算执行结果的差距非常大,预算方案本身存在着较多不合理的地方。要解决预算方案的问题,必须对现行预算编制方法进行改革。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对我国的预算编制进行深层次、根本性的改革,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直接影响了财政支出的效益。 本文结合我国国情,提出预算编制改革的意见,其初衷就是要使我国的预算编制制度更加科学、透明、公正、合理并具可操作性,充分体现预算编制的严肃性、权威性。

如何改革完善我国政府预算编制制度

2. 如何完善我国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11完善公共支出预算执行中的控制监督。要逐步建立起立法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主管部门和各单位内部不同层次的控制监督体系和监督制度。

21加强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反馈, 建立严格的报告制度。主要包括: 各单位要按规定定期向主管部门报送本单位预算执行的报表和详细的文字说明材料; 
各单位要按照本级政府财政部门规定的期限, 向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报送本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报表和详细的文字说明材料; 
财政部门要每月向本级和上一级财政部门报告预算执行情况: 各级政府要在每一预算年度内至少两次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本级总预算的执行情况。

31改革预算拨款方式, 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各级财政部门必须依照有关法律、法规, 
按照批准的预算和国库资金量拨款。拨付预算资金应坚持按预算计划拨款, 按事业进度拨款, 按规定用途拨款,按预算级次拨款。

41加强对转化为实物形态的预算资金的管理。要实行政府采购制度, 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把市场机制用到预算分配环节上, 
将单一的货币管理形式逐步扩展到采用货币、实物、劳务等多种管理分配环节上, 
起到节约预算资金、降低采购成本、防止重复购置、优化资源配置和抑制腐败现象等重要作用。

51增强预算的严肃性, 硬化预算约束。经立法机关审议、批准的预算具有法律约束力,各部门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 预算支出数必须与预算限额相符, 
并且只能用于预算确定的项目, 对违反预算的行为要按照有关法规进行处罚。

3. 我国政府如何改进预算管理制度

匿名用户
2016-06-04





展开全部
一、改进预算管理制度
1. 推进全口径预算管理,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
财政预算作为政府财政收支的基本计划,规定了预算年度内政府财政收支工作的范围、方向与重点,预算管理制度的健全与否事关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目前,我国预算制度中存在的诸如预算编制不够科学、预算约束软化、预算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不仅导致财政资金没能花在“刀刃上”,而且容易滋生腐败、影响政府形象。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的关键就在于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即将全部政府性资金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国资经营预算这四大类预算之中,把全部的政府收支关进制度的笼子,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管理与监督,注重财政资金投放的合理性,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和透明度。
2. 改变审核预算的重点,关注支出预算和政策
目前,我国预算审核包括收入、支出和收支平衡三个方面,并以收支平衡作为审核预算的重点。当经济下行时,为控制赤字、完成预算,财税部门不得根据经济形势适当地减少财政收入,这无疑是使原本就不景气的经济“雪上加霜”;同理,当经济过热时,财税部门也不得通过适当增加财政收入的方式来抑制经济高涨。政府收支活动的相对固化,带来了政策执行中的“顺周期”问题,阻碍了财政政策宏观调控职能的实现。因而,将审核预算的重点从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使财政收入从任务变为预期,有利于政策“逆经济风向行事”以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3. 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保证财政可持续性
尽管我国现行的年度预算平衡机制能较好地保证预算年度之内财政收支平衡的实现,但其弊端也日益突显:其一,这种财政收支的短期行为使财政政策无法在更长的年度内有效、灵活地应对经济周期;其二,若审核预算的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以往收支平衡的状态将被打破,并且为进行宏观调控及保障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财政赤字将成为常态,这使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愈发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应改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为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从中长期对财政收支和财政政策

我国政府如何改进预算管理制度

4. 结合我国财政管理制度的现状,讨论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财政管理制度。

结合我国财政管理制度的现状,讨论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财政管理制度。亲,您好,  (一)加强公共财政管理理念。首先,要强化公共财政管理的意识,进一步改革财政管理体制,合理划分各级政府职权。在工作中,要注重财政管理技术的运用。其次,也应注意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公共财政管理的信息化和透明化,提高政府公共财政管理水平,促进公共财政管理绩效的提高。最后,要加快对公共财政管理人才的培养,使公共财政管理队伍更加专业化和高效化。  (二)健全公共财政管理的法律体系。结合实践经验及教训,充分总结研究,将不适宜的条文予以废止,将新需要的条文予以修订。明确公共财政管理的具体步骤和行为规范,对公共财政管理的范围、方式以及偏差后的补救方式予以进一步明确和法制化。另外,应加强对预算的立法监督,以形成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规范公共财政的管理行为。  (三)改善预算管理。近年来,我国的绩效预算改革逐渐提上日程。在预算方法上,早已经应该放弃实行已久的“基数法”,使绩效管理成为预算改革的主要目标。我国积极推行的“零基预算”其实并不是真正从零开始进行的预算,在实践过程中,还应避免其成为另一个“基数运算”。其次,要进一步推进部门预算,建立和完善部门预算编制办法。加强宣传力度,让各部门充分重视部门预算;改革管理机构和管理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各项指标体系;改革预算科目,建立科学的支出标准和预算定额;最后,加快预算工作进程,规范预算管理,加强财政监督。  (四)完善公共收入管理。完善公共收入管理,应重点完善税收体制。具体包括统一企业的税收制度;促进增值税变为消费税的改革,将设备投资加入增值税的抵扣范围,适当扩大消费税税基;选择合适时机征收物业税;逐步统一城乡税制。另外,还应进一步完善税收征收制度,严打偷税、漏税及抗税行为,逐步形成纳税人主动纳税的税收秩序。进一步促进政府收费的规范化,发挥税收的收入调节作用,合理运用财政工具,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五)完善公共支出制度。在公共财政支出管理中,政府应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运用财政投资等手段调节和引导民间资源的合理配置,改进和完善财政转移支出制度。逐渐减少投资性支出和行政支出,进一步增加公共服务支出,对教育、医疗、环境、社会保障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加强社会保障金监管,强化公共服务提供资金的预算约束和财务管理机制,确保其安全【摘要】
结合我国财政管理制度的现状,讨论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财政管理制度。【提问】
结合我国财政管理制度的现状,讨论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财政管理制度。亲,您好,  (一)加强公共财政管理理念。首先,要强化公共财政管理的意识,进一步改革财政管理体制,合理划分各级政府职权。在工作中,要注重财政管理技术的运用。其次,也应注意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公共财政管理的信息化和透明化,提高政府公共财政管理水平,促进公共财政管理绩效的提高。最后,要加快对公共财政管理人才的培养,使公共财政管理队伍更加专业化和高效化。  (二)健全公共财政管理的法律体系。结合实践经验及教训,充分总结研究,将不适宜的条文予以废止,将新需要的条文予以修订。明确公共财政管理的具体步骤和行为规范,对公共财政管理的范围、方式以及偏差后的补救方式予以进一步明确和法制化。另外,应加强对预算的立法监督,以形成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规范公共财政的管理行为。  (三)改善预算管理。近年来,我国的绩效预算改革逐渐提上日程。在预算方法上,早已经应该放弃实行已久的“基数法”,使绩效管理成为预算改革的主要目标。我国积极推行的“零基预算”其实并不是真正从零开始进行的预算,在实践过程中,还应避免其成为另一个“基数运算”。其次,要进一步推进部门预算,建立和完善部门预算编制办法。加强宣传力度,让各部门充分重视部门预算;改革管理机构和管理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各项指标体系;改革预算科目,建立科学的支出标准和预算定额;最后,加快预算工作进程,规范预算管理,加强财政监督。  (四)完善公共收入管理。完善公共收入管理,应重点完善税收体制。具体包括统一企业的税收制度;促进增值税变为消费税的改革,将设备投资加入增值税的抵扣范围,适当扩大消费税税基;选择合适时机征收物业税;逐步统一城乡税制。另外,还应进一步完善税收征收制度,严打偷税、漏税及抗税行为,逐步形成纳税人主动纳税的税收秩序。进一步促进政府收费的规范化,发挥税收的收入调节作用,合理运用财政工具,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五)完善公共支出制度。在公共财政支出管理中,政府应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运用财政投资等手段调节和引导民间资源的合理配置,改进和完善财政转移支出制度。逐渐减少投资性支出和行政支出,进一步增加公共服务支出,对教育、医疗、环境、社会保障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加强社会保障金监管,强化公共服务提供资金的预算约束和财务管理机制,确保其安全【回答】

5. 深化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包括哪些方面

2014年9月26日,国务院以国发〔2014〕45号印发《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该《决定》分充分认识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把握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总体方向、全面推进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各项工作、切实做好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保障工作4部分。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完善政府预算体系,积极推进预算公开;改进预算管理和控制,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加强财政收入管理,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提高财政支出绩效;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化解财政风险;规范理财行为,严肃财经纪律。

深化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包括哪些方面

6. 如何加强我国预算体制法制化 简答

(一)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实质和内容
一、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以及地方财政各级之间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核心部分,被称为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它的实质是要解决中央政府和省(直辖市、自治区,下同)级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预算资金支配权和管理权。即处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在预算资金分配上的集中和分散,在预算管理上的集权和分权的关系。
二、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包括:
确定预算管理的主体和级次,一般是一级政权构成一级预算管理主体;
确定预算收支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明确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
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
(二)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沿革
统收统支的预算管理体制
这是一种高度集中的预算管理体制,是建国初期和国家经济恢复时期实行的,它的主要特点是:地方收入全部上缴中央,地方所需要的支出由中央拨款解决。这种办法对解决解放初期经济困难,促进国民经济恢复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财力高度集中,地方积极性受到影响,所以,从“一五”以后就很少采取这种预算体制了。
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预算管理体制。
从1953年到1978年基本上实行这种预算体制。属于以中央预算集中为主,适当给地方下放财权的类型。它的主要特点是:主要财权和财力集中在中央,地方预算收支指标由中央确定和下达,但地方有一定的机动权,并实行了收支挂钩的办法,地方政府增收节支可以适当地留一部分给地方。这一时期各不同年限实施的具体形式有:划分收支,分级管理,以收定支,五年不变;总额分成,一年一变;定收定支,收支包干,保证上缴,节余留用,一年一定;收支挂钩,总额分成,等。
三、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预算的管理体制
这一体制从1980年到1993年这段时期实行的。这一体制俗称“分灶吃饭”或“财政包干”体制,是我国预算管理体制一次重大改革。它的主要特点是:
1.  变过去全国“一灶吃饭”为“分灶吃饭”,地方财政收支平衡由过去中央一家平衡,改为各地自求平衡;
2.  各项财政支出不再由中央各部门为口下达,均由“快快”统筹安排,调剂余缺;
3.包干比例和补助数额由一年一定改为五年不变。
“分灶吃饭”体制的实施,大大增强了中央和地方财权的与事权的统一性,大大增强了地方权责利结合程度,更好地调动了地方当家理财,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但在实施中,这种体制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①造成财力偏于分散,削弱了中央财政宏观调控能力;②造成地方重复建设、盲目建设趋向,影响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③加重了中央财政收支平衡的困难。所以,这种财政包干体制进一步改革势在必行。

7. 试论述新《预算法》对促进政府职能改革具有哪些意义

你好,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2014主要变化如下:
亮点一:政府全部收支入预算接受人民监督
新预算法一大亮点是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如第4条明确规定“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第5条明确规定“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前提。收入是全口径的,不仅包括税收和收费,还包括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等;支出也要涵盖广义政府的所有活动;同时,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避免地方政府债务游离于预算之外、脱离人大监督。
亮点二:避免“过头税”预算审核重点转向支出预算和政策
原预算法规定预算审查重点是收支平衡,并要求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完成上缴任务。于是在客观上带来预算执行“顺周期”问题,容易导致收入征收部门在经济增长放缓时,为完成任务收“过头税”,造成经济“雪上加霜”;而在经济过热时,为不抬高基数搞“藏富于民”,该收不收,造成经济“热上加热”。
新预算法旨在改变这一现状,将审核预算的重点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同时,收入预算从约束性转向预期性,通过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解决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或短收问题,如超收收入限定冲抵赤字或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省级一般公共预算年度执行中出现短收,允许增列赤字并在下一年度预算中弥补等。这些规定强调依法征收、应收尽收,有助于避免收“过头税”等行为,增强政府“逆周期”调控政策效果。
亮点三: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减少“跑部钱进”
针对地方可自由支配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偏小、限定用途的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繁杂、交叉重复、资金分散、配套要求多等问题,新预算法第16条、第38条、第52条等条款对转移支付的设立原则、目标、预算编制方法、下达时限等做出规定。
新预算法重点规范了专项转移支付,如强调要建立健全专项转移支付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事项不得设立专项转移支付、除国务院规定上下级政府应共同承担事项外不得要求下级政府承担配套资金等,有利于减少“跑部钱进”现象和中央部门对地方事权的不适当干预,也有利于地方统筹安排预算。
亮点四:“预算公开”入法从源头防治腐败
与原预算法相比,新预算法首次对“预算公开”做出全面规定,第14条对公开的范围、主体、时限等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对转移支付、政府债务、机关运行经费等社会高度关注事项要求公开作出说明,并在第92条中规定了违反预算公开规范的法律责任。
将预算公开实践成果总结入法,形成刚性的法律约束,是预算法修改的重要进步,有利于确保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升财政管理水平,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而对于预算不够细化问题,新预算法第32条、37条、46条等多处做出明确规定,如强调今后各级预算支出要按其功能和经济性质分类编制。按功能分类能明确反映政府职能活动,知道政府支出是用到教育上还是水利上;按经济分类则明确反映政府支出按经济属性究竟是怎么花出去的,知道有多少用于支付工资,多少用于办公用房建设等。两种方式不能偏废,分别编制支出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预算有利于更全面理解预算是怎样实现的。
亮点五:严格债务管理防范债务风险
相比原预算法,新预算法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套上预算监管的“紧箍咒”。目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虽总体可控,但大多数债务未纳入预算管理,脱离中央和同级人大监督,局部存风险隐患。
按照疏堵结合、“开前门、堵后门、筑围墙”的改革思路,新预算法第35条和第94条,从举债主体、用途、规模、方式、监督制约机制和法律责任等多方面做了规定,从法律上解决了地方政府债务怎么借、怎么管、怎么还等问题。
亮点六:“勤俭节约”入法违纪铁腕追责
针对现实中的奢侈浪费问题,新预算法对于厉行节约、硬化支出预算约束做出严格规定,如第12条确定了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则,第37条规定严控机关运行经费和楼堂馆所等基本建设支出等。
相对于原预算法仅就擅自变更预算、擅自支配库款、隐瞒预算收入等三种情形设置了法律责任,且不够具体明确,新预算法重新梳理了违法违纪情形,加大了责任追究力度,在第92、93、94、95四条里集中详细规定了法律责任。如对政府及有关部门违规举债、挪用重点支出资金,或在预算之外及超预算标准建设楼堂馆所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撤职、开除的处分。此外,如构成犯罪还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等。

试论述新《预算法》对促进政府职能改革具有哪些意义

8. 为什么预算编制工作是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综合反映

近年来,我国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政府预算制度改革,这对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形成了相应的改革压力。

  1、部门预算改革将对现行预算会计基础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现行的部门预算改革使得预算编制进一步细化、公开和透明,同时实行综合预算原则。为进行绩效评价,它将要求逐步引入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体系。这将有利于强化政府会计责任,明确政府的受托责任,增加财政透明度,全面、准确、完整地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财政经济状况,解决以往长期存在的拖欠工资、拖欠工程款项和隐性债务等问题。

  实际上,横亘于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两者之间的是修正权责发生制(modified accrual basis),若修正很小时,它几乎与收付实现制无异;若修正很大时,它甚至可以等同于权责发生制。各国一般都是根据本国实际,有选择地采用修正权责发生制,而且修正的程度和范围弹性很大。例如,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就可以对预算单位的年终结余资金、应偿还的内外债务、政府间上解支出及补助支出等会计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可以对欠发职工工资、欠发退休养老金、需要分期摊配的大宗服务消耗或购买性支出等会计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

  2、复式预算的进一步改革要求组织相应的完整的会计核算

  从复式预算的角度看,我国现行预算会计核算存在两个问题:

  其一,没有按复式预算组织相应的、完整的会计核算。尽管我国《预算法》规定中央及地方政府实行复式预算,但在1997年之前,财政总预算会计对各种政府预算收支仍统一在“一般预算收入”和“一般预算支出”科目中核算。1997年之后,对于纳入预算管理的部分预算外收支,财政总预算会计统一在“基金预算收入”和“基金预算支出”科目中核算。这样,预算会计实际上是按照单式预算来组织会计核算的。

  其二,没有反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预算状况。“具有中国特色”的预算状况应反映政府实际活动的特点,而不仅仅是反映政府作为财政预算的组织者、执行者的特点。我国现行各级政府财政总预算会计执行同一套会计制度,但各级政府之间所从事的公共活动范围与内容不大相同,这也存在着不少弊端。

  我国现行复式预算的进一步改革,要求将公共预算、国有资本预算和社会保险预算等分开编制。这就要求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未雨绸缪,预先为之做好改革的准备。财政总预算会计应为之分别组织完整的会计核算,以反映和考核其运行状态。为此,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需要按照上述复式预算的要求进一步改革,为核算完整的政府预算活动分别设置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等五类会计科目,将公共预算、国有资本预算和社会保险预算等都分别看成是一个会计主体,使“资产=负债+净资产”的会计等式分别成立,并为它们分别编制资产负债表和预算执行情况表。对于复式预算子预算之间的资金转移等业务活动,预算会计也要分别在相应的会计主体中做出会计处理,以完整地反映政府预算的运行状况及结果。

  3、费改税与机构改革将使得预算会计进一步规范化与公共化

  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深入,全部政府性基金和预算外资金等将有较大幅度的压缩,并逐步进入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而推行费改税,将使得现行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中预算外资金的核算内容进一步减少。对于行政单位会计而言,由于种种原因可能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部分预算外资金的核算内容;对于事业单位会计尤其是已全面走向市场、与财政脱钩的事业单位会计而言,其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责而获取预算外收入的客观条件将逐步丧失,用以核算预算外资金的“应缴财政专户款”也将逐渐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这就引申出一个问题,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向何处去?

  事业单位业务范围广,其性质、职责、财务管理以及对市场的依赖程度等都与行政单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需要对其实行区别对待的会计核算方法。对于继续依靠财政补助的教育单位和极少数事业单位而言,可以比照现行行政单位会计执行,采用收付实现制。当然,这并不妨碍其最终也要走向某种程度的权责发生制。对于进一步走向市场、与财政脱钩的事业单位而言,可以比照企业会计制度,采用权责发生制。

  4、政府采购制度的推行也将引起预算会计发生一些变化

  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是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将使财政总预算会计对部分财政资金支出数的列报直接以向供货商或劳务提供者的实际拨付数为依据。作为1997年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财政总预算会计对预算包干财政资金支出数的列报口径,从银行支出数改为财政拨款数。而在政府采购制度下,凡是列入政府采购计划、编制政府采购预算的货品和劳务,均由政府采购部门组织对外采购,财政部门通过国库直接向供货商或劳务提供者支付款项。这将使得财政部门的职责不仅仅是按预算和各单位用款进度层层下拨经费,还要根据采购机构提交的预算拨款申请书和有关采购文件,按实际发生数并通过政府采购资金专户支付给供应商。

  5、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实施,将对预算会计发生重大影响

  我国现行中央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改革,是一个渐进式的改革方案。这主要体现在三个“不改变”上:即不改变部门预算单位资金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不改变部门、单位财会人员的职责;不改变人民银行国库局的职责。同时,不清理部门开设的“账户”,但是单一账户以及其他政府预算改革措施将会逐步使部门开设的账户自然消亡。各地的改革方案虽然特点各异,但其共同的特点是没有改变现行预算框架,实行单一账户、统一资金结算,大多统一财务管理,实行“零户统管”。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逐步推行,将使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又一次面临深刻的变革。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收取财政收入、向行政单位拨付经费,行政单位收取财政总预算会计拨人的经费和向下级行政事业单位转拨经费,行政单位向财政总预算会计上缴预算收入和预算外资金收入等业务的发生及其会计核算方法都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财政部门将对财政支出资金实施全过程管理,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监控对象已延伸到原来的单位预算会计,对单位预算会计的依赖减弱,财政支出就是实际的购买支出或转移支出。各行政单位由于它只是政府组成部分,其所有的资金都是财政资金,都要通过国库单一账户收付,其资金活动已通过总预算会计反映。因此,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可以说是总和分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政府会计,其会计目标是为财政管理服务。而事业单位,除了财政资金外还有其他性质的资金,这部分资金收付不需通过国库单一账户,其会计系统的独生性相对较强。只是由于与政府会计有共同的非营利性、公共性特征以及近阶段我国事业单位仍以国有为主的实际,而与财政总预算会计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另外,政府预算改革,还将使得预算会计科目体系更加科学。

  当前的政府预算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以及由此带动财政日益公共化的必然结果。而政府预算制度改革又会给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以重大影响,这一过程反过来也会对政府预算改革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